農村電商熱潮中,如何讓農民“增產又增收”
痛點一:農民種植或養殖的產銷信息不對稱
種植(或養殖)的產銷信息不對稱,導致農民不知道種(養)什么,種(養)多少,怎么種(養),銷往哪里。“豐收的煩惱”、“增產不增收”、“兩頭哭,中間笑”等都是對農民困窘現狀的描述。農民多是憑借上一年的銷售情況來決定是否種植或養殖,可能是看“大戶”種植或養殖情況決定,也可能是地方政府引導種植或養殖。盲目地種植和養殖,給農民帶來很大的生產風險。
現階段圍繞“工業品下鄉”、“農產品進城”構建電子商務流通體系和配套設施,與現代農業生產缺乏有效銜接。農村電商是培養農民“匠人”,還是培養農民“商人(網商)”,是值得反思的一個問題。“民以食為天”,幫助農民種植和養殖好自己的產品是正道。農民開網店賣產品的做法,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“農產品進城”問題。
破解路徑:建議借全省農村電商村級合伙人之力,建立持續、穩定的農產品信息采集和反饋體系及機制,構建“三農”基礎信息庫,定期收集在生產領域中的土地屬性、種植品類、面積、種植和收獲時間、生長情況、銷售情況等農產品生產供應信息,以及農產品的社會需求信息,幫助農民破解產銷信息不對稱痛點。
痛點二:消費者最大的痛點就是能否購買到安全可靠的農產品
近年來,農產品安全問題引起人們的強烈關注。原因除了消費者對食品營養知識和衛生安全意識的增強外,主要還有一些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片面追求產量和利潤,非法或不適當地使用化學藥劑,對農產品造成危害;工業或生活的有毒排放物造成農業生產環境的污染等。目前,政府監管部門和企業正在努力構建農產品追溯體系,幫助網絡消費者識別產品來源。
破解路徑:在進一步優化農村電商模式的基礎上,強化農產品標準化,實行從生產、流通到消費的全程可追溯體系,面向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服務信息,構建優秀農技專家、種子、生產資料、防蟲防害等數據庫,減少食品安全問題。
痛點三:涉農電子商務企業最大的痛點是如何找到盈利點
若要保持農村電商可持續發展,必須找到贏利點。目前,承擔企業普遍采取的是縣域電商服務中心+倉儲+配送+村級服務站模式。這種模式表面看合乎市場規律,但必須建立在眾多默認的前提條件基礎上。針對“工業品下鄉”而言,默認前提條件需充分考慮到采購、倉儲、配送的成本,這就要求工業品物美價廉、商品周轉速度快、配送效率高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量。農村村落分散,消費層次偏低,采購成本和配送成本很高,特別是在非平原地區,成本高過城市數倍,效率低下,加之車輛返程空載嚴重,進一步抬高了物流成本。
破解路徑:政策重點扶持農村電商倉儲和配送環節,“扶上馬,再送一程”;承擔農村電商的企業要摒棄“大而全,小而全”的運營思想,整合其它社會資源共同參與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建設,比如,與郵政合作,利用現有的倉儲、配送資源,盡量減少重復建設等。
農村電商是一座難挖的金礦,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,共同破解痛點,幫助農民解決“增產不增收”的困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