滴滴動態加價什么意思?坐地起價or敲竹杠?
無論是 Uber 還是滴滴快的,打車應用 App 們,終歸要邁“動態加價”這道坎。滴滴動態加價什么意思?
所謂“動態調價”,指的是在訂單成交概率過低的情況下,系統就會根據歷史數據和當時的情況計算出一個建議的價格,作為標準車費之外的溢價,以便讓訂單更容易被司機接受。換句話說,“動態調價”等于“動態加價”。說難聽點,就是“坐地起價”。
8月7日傍晚,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夜襲北京。由于暴雨和積水帶來了大量地區出現了交通擁堵,導致打車需求激增。滴滴快的監控平臺顯示,7日19時至20時,這一小時內的用車呼叫量較前一日同比增加56.18%。面對這種局面,滴滴快的緊急上線仍處于測試階段的“動態調價”智能調度系統。
和滴滴快的合并之前,大肆補貼司機并發放打車券形成鮮明對比,在業界向監管部門呼吁審查滴滴快的“壟斷”無果之后,滴滴快的開始小心翼翼引入市場的“動態加價”,收獲了一些用戶的罵聲。最近有媒體報道指出,乘客不滿加價太多。大多用戶看到,滴滴快的加價區間是 15 元到 30 元之間,有個別乘客則遇到從中關村到國貿用滴滴叫車,加價 49 元的情況。
有消費者表示,在非用車高峰期時,動態加價不能接受,“至少我要知道為什么要加價,加價的理由是什么。”消費者質疑,滴滴快的占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,如此加價,并不給乘客討價還價的機會。
滴滴快的安撫用戶的策略
拿什么安撫用戶?對于“動態加價”,滴滴快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其“本質是讓市場實際的供需關系來決定價格的波動。”據該公司透露,8 月 7 日暴風雨當晚,從 18 時到 22 時,北京市區滴滴快的平臺上專車快車的叫車成功率提高到了 82%,而在往常暴雨的時候,這個數字還不到50%。換句話說,暴風驟雨當晚,滴滴快的“坐地起價”之后,叫車成功率提高了 32%。果然在剛需求面前,“動態加價”讓乘客搭到了車,讓司機有錢賺,讓滴滴快的賺到了更多的錢。看起來,的確是個三方共贏的結果。
當然,用戶對加價時間和數額的不滿,也要安撫。對此,滴滴快的方面稱,目前“動態調價”系統仍在測試和優化當中。有關“動態加價”,當然也少不了諸如《滴滴快的動態調價 暴雨夜助北京70萬人出行》之類的報道。
“敲竹杠”的 Uber
本文開頭已經介紹了滴滴動態加價什么意思,滴滴快的并不是這個世界上首創叫車 app 的公司,早在兩年前,大名鼎鼎的 Uber 就曾經因為在紐約的一個大雪天里“坐地起價”(車費高達 7.75 倍),被美國用戶起了一個更難聽的名字——“敲竹杠的混蛋”(price-gouging assholes)。
當時 Uber 面對用戶批天蓋地的批評,反駁的觀點也和今天的滴滴快的如出一轍:高溢價有助于司機接單,讓愿意付出更高價格的用戶使用到這項服務。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,那 Uber 此舉為什么還會扯上“敲竹杠”呢?1986 年,經濟學家 Daniel Kahneman 和 Jack Knetsch 和 Richard Thaler 在一項研究發現,大部分人認為“即便是在相近替代物同樣可用的情況下,在資源緊缺的時候提高價格仍舊是不公平的”(raising prices in response to a shortage is unfair even when close substitutes are readily available)。